阅读权限
10
粉丝
1
最后登录
2020-12-23
私信TA
|
第一刀 纵向构图
在打开设计软件(如photoshop等)开始构图,你不假思索就选择了横向构图——和人类眼帘形状类似、也和PC屏幕形状类似,视觉上最舒服。这无可厚非。
但是,当你面对的是手机竖屏,有没有想过应该改用和手机屏幕形状类似的竖屏、纵向构图?
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
思维调转一下。采用纵向构图,可以充分用完整个手机屏幕面积,让设计主体足够大。竖屏的重要性,前面已强调过多次,这里不赘述。这里直接上案例。
要温习的同学,请直接看 柱子开讲竖屏思维【9】:竖屏!竖屏!竖屏
第一个例子:一个横向构图的钱包。
左边是钱包图片,右边是文案。
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
我们用最简单的面积法来分析一下。信息主体(钱包)大约只占了手机屏幕面积的六分之一。不管这张图片做得多漂亮,都只能通过这1/6屏幕的面积来展示自己,除了一个红色钱包,还能期望用户看到什么呢。而文案所能占的空间就更小了,不管写得是否妙语如花,用户都很难看得见其中的内容。
纵向构图改造之后呢?
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
这时钱包占到了整个屏幕面积的2/3。由1/6到2/3,展示面积整整提升了四倍。用四倍空间去展示同样一个钱包,用户就轻轻松松地看清了这个钱包有几个卡位、能装了多少钱、纽扣的样式,甚至卡片是哪家银行的信用卡都看得清清楚楚。文案表达也游刃有余。
第二个例子,雷军微博配图。
两个模特坐在马路牙子上。三分之一的屏幕上装着两个人,每个人是仅占屏幕的九分之一。几乎看不清模特的表情,表情张力浪费掉了一大半。模特的表现力只能通过模特的姿势来勉强体现。除了表达“两个模特坐在马路牙子上”,这个图片传递的有效信息比较贫乏了,对品牌调性、销售推动也无从说起。
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
看看雷军微博上的另外一张图,用屏幕的三分之二来表现两个人。
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
此时,每个模特占用了近1/3屏,展示面积扩大了三倍。此时,这两个年轻人的气质跃然“机”上。
模特能传达设计师想表达的时尚元素,体现品牌调性。模特气质甚至能直接推动销售。很显然,手机上的横屏构图浪费了模特的力量。而改为纵向构图之后,模特张力很自然地散发了出来。
上面两张图都是来自雷军的微博,都是小米的高薪设计师在PC上设计出来的。在电脑上展示也许不会有这么大的差别。雷军(或者是他的助理)发微博配图时,也许没想到,这两张图在手机端上的展示效果会如此不同。
手淘上的纵向构图尺寸
当前绝大多数手机竖屏的满屏是9:16。所以微博微信的配图,直接用9:16竖屏图做满屏展示就好。
针对手淘app,有标题栏和购买栏,用9:16竖图会导致一屏展示不完一张图的情况,所以略有不同。事实上,在不同尺寸、不同分辨率的手机屏幕下,手淘中间的展示窗口的竖屏比例不尽相同(约9:12~9:14)。像素越高的手机屏幕,标题栏和购买栏所占的屏幕比例越小,留给展示窗口的空间越大。并不存在一个绝对尺寸,可让所有人的手淘上都刚好是一屏。
我一般推荐手淘一屏尺寸用9:12竖屏,这样可保证绝大多数手机屏显示出一整屏的图片,避免出现一张图需要跨屏展示的情况发生。
图片比例取9:12,那宽度取多少像素合适?
像素大就会影响速度,像素小会影响清晰度。这个平衡取舍,淘宝是受影响最大的利益体。阿里一定会综合考虑了全国各地当前的用户习惯和流量带宽现状,再会给出标准和建议。作为卖家直接用淘宝的推荐值就可以了。
前几年阿里官方推荐手淘图片宽度不要超过620。今天(2017年3月6日)的淘宝官方推荐是:480px≤宽度≤1242,高度≤1546;建议手机端图片宽度750图片上传会较好。
因此,我建议手淘一屏的尺寸用:宽750*高1000,9:12竖屏。
这就是柱子十刀第一刀:纵向构图。
纵向构图之后,同样的一个主体,得以用3-4倍面积去表达,更能引起用户注意、信息更丰富、细节更清晰。而且用户看大图时,不需要精准聚焦,阅读的疲劳度也降低了,不经意间延长了阅读时间。对提升转化率怎能没帮助呢?
楼主发言:8次 发图:61张 | 更多 举报 | 分享 | 楼主 | 点赞
赏金最多 | 打赏最多按照全社区用户收到的赏金数排行
1
岑若曦
13人打赏 赏金45.09万
短线的最高境界是不停的追逐涨停
2
西湖帅**
27人打赏 赏金35.96万
跟上游资,每日追涨停板,超短线操作,成功率极高
3
丶萧易
3人打赏 赏金30.08万
扒一扒算命先生那些事
相关阅读
关键词:柱子 思维
柱子开讲竖屏思维[资深粉丝]强烈要求selina向嘉人柱子道歉,从此杜绝这种明星发...抗议朝天门未来修成那几个大柱子的模样!!!济南"红钻帝国"被拘事件,将**,媒体,商家钉在耻辱的柱子上!...[驾车学车]挂着煤气罐的神风特攻队,你不要命自己撞柱子自爆去...[热片关注]《普2》,《普3》的部分剧透,和《普罗米修斯》里的...[八卦**]偷拍范冰冰躲在柱子后补妆 很是可爱(图)[八卦**]寻高人把照片上的柱子P走!!!~~~~~~~~~~~~~~
楼主:13168777683 时间:2017-05-19 11:11:49
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
第二刀 砍掉左右留白
为什么会有左右留白?
前文说过,人类眼帘是横的长方形,PC屏也是横的长方形。我们面对横的长方形屏幕时,自然用到左右留白。让设计主体居中;让用户注意力往中间正方形聚焦;画面整体平衡。左右留白几乎是天生和谐、天经地义的排版设计手法。
但是,当我们面对的手机屏不再是横方形、而是竖屏的时候,有没有想过左右留白可能是不合理的、不正确的?左右留白时机上浪费了手机屏的展示空间?
还是直接看案例吧。
第一个案例:戴口罩的女孩
一个中规中矩的平面设计作品,左右留白主体居中,貌似能帮助用户视觉聚焦,画面平衡和谐。
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
由于左右留白已占去屏幕宽度的2/3,模特也只能占到屏幕宽度的1/3、屏幕面积的1/9。画面上除了看到“一个戴着口罩的女孩”,似乎就没能传递出其他有效信息了。
看看砍掉左右留白之后的效果。
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
此时,这个女孩马上占到整个屏幕的三分之二大小,我们马上看清楚了她的眼神、她佩戴的黑色挂绳、上衣的花纹,甚至口罩牌子。模特张力和产品细节都得到了自然展现,信息丰富多了。这部分信息在砍掉左右留白之前,莫名其妙地被淹没了。
两张图一对比,就很容易看出区别了。手机竖屏上,左右留白让画面主体太小了,淹没了许多关键内容。砍掉左右留白之后,画面信息就立刻变得丰富起来。
第二个案例:鳄鱼皮手机壳
手机壳主体居中,深邃颜色的背景一直延伸到两边,体现其奢华内涵。左右留白泛指的是主体之外的空白,不一定是白色。
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
画面的平衡感没有问题,手机壳约占屏幕的1/6。看不出来这个手机壳的更多细节和质感了。店家说这款手机壳的售价在1000元以上,如何体现哪里值钱呢?用户一瞥之下,和九块九包邮有什么区别?
把左右留白砍掉之后,此时手机壳能占到屏幕的2/3。
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
手机壳突然拉近到用户的眼皮底下,毫不费劲我们就可以看清这个手机壳的鳄鱼皮质感。手机壳的奢华逼格传递过来了。
没有足够大面积的展示空间,再好的产品、再好的摄影也白搭。砍掉左右留白,就是让产品主体变得更大,让用户看得更真切。
第三个案例:朋友圈的小狗
朋友圈里晒出来一只可爱的小狗,背景是美丽的栅栏和蝴蝶兰。很平衡,但是还不够。
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
把左右留白砍掉,小狗楚楚可怜的眼神就传过来了。这时照片透过来的是温情,一定能获得更多的点赞和评论。
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
这就是柱子十刀第二刀:砍掉左右留白。
横方形屏幕上的习惯性和谐画面,迷惑了我们的眼睛,于是手机上的图片保留了大量无必要的左右留白,白白浪费了主体的展示空间。许多信息在淹没在小图中,没能传递给用户。
习惯性思维让我们无意识间就犯错。
大胆砍掉左右留白,画面主体立马放大了3-4倍,信息展示得更充分、更轻松。用户非常舒服地看到产品的细节、质感乃至情感等等,收到了更丰富的信息。对提升转化率怎能没帮助呢?
举报 | 收藏 | 1楼 | 打赏 | 回复 | 评论 | 赞
楼主:13168777683 时间:2017-05-19 15:27:00
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
第三刀 一屏一主题
“一屏一主题”的刀法,源自“一屏就是最小的信息单元”的手机屏特点。
把信息切碎到手机屏的一个信息单元大小,最适宜手机用户阅读。
直接看案例。
第一个案例:一副眼镜的三个细节
这一屏里展示了一副眼镜的三个细节特点,设计得很清爽,图文编排错落有致。
我们按照普通用户的阅读习惯,看2秒钟然后手指一划,进入下一屏。
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
手指停下来。
刚刚画面上在讲述眼镜的什么特点?
你是否突然意识到,原来自己什么都没记住。仅仅是依稀看明白了“在讲眼镜的三个特点”,但是“每个特点的内容是什么",原来自己并没有接收到。视而不见,我们居然被自己的眼睛蒙混了过去。
现在来看看一屏一主题。看2秒钟然后手指一划,进入下一屏。
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
手指停下来,先别回去看刚才屏幕上的内容。
再问同样的问题。画面上在讲述的眼镜有什么特点?
相信大多数人都能回答“在讲眼镜的铰链很牛”。
而且,“在讲眼镜的铰链很牛”其实在第一张图里也有,只是我们视而不见罢了。
为什么会这样?
一屏只有一个主题,正好是我们最容易阅读的信息单元大小。阅读和理解起来毫无压力,容易在脑里留下了印象。
而一屏有多个主题,手机用户阅读和理解起来就大为费劲,大脑和眼睛默认进入了进入“视而不见”的偷懒状态。马虎看完,大概知道在讲眼镜卖点、在推销产品,但是具体内容是什么,并没真正在意。而且,对多个生僻知识点的记忆,是非常有难度的事情,大脑只能是边看边忘。所以,手指划过去之后,大脑里一点印象都没有。
第二个案例:看见楚楚动人的小猪
一屏多主题的表达。我们看到一只老虎、一只猪、一只狗……。
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
下图是一屏一主题的表达。
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
这时我们只看到一只可爱的小猪趴在吉他上,眼睛、鼻子、耳朵、爪子甚至吉他的六根弦……,都进入了我们的眼帘。刚才那张图怎么没发现那么多的内容?是同一只小猪吗?
一屏多主题时,给用户传达的是“这里有老虎、小猪、小狗三个动物(主题)”,突出的是“有多个动物”。对于单个动物(比如小猪)有什么特点,也就是单个主题本身想表达的信息内容,给用户的印象非常模糊。
而一屏一主题时,给用户传达的是“一只……的小猪,ta有...的特征”,小猪留给用户的印象是丰富的、饱满的。如果这些信息内容本身(主题卖点)切中了用户的需求,就能对销售转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。
第三个案例:内容丰富的加湿机
再来看一款加湿机的介绍。上半部分讲述产品的几个细节,下半部分是产品规格。设计风格挺温暖。这大概就是我们两秒钟只内接收到的内容。然后手指一划,进入下一屏。
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
手指停下来,先别回去看刚才屏幕上的内容。
同样,看到这行字的时候,已经很少人能回忆起刚画面上在讲述的加湿机有什么特点。我们大致只知道是在讲加湿机的卖点,但要回忆出几个功能点点关键词都非常困难。连功能点都没看到,用户又怎么知道这些功能点是否能切中他的需求。
如果砍成一屏一主题呢?
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
一目了然。
大部分人都看到了“双重加湿速度”。如果“双重加湿速度”正好是用户的需求和痛点,ta就会深入去了解。其实“双重加湿速度”也在上一张图里,掩藏在那一堆主题当中,没被我们发现。
陌生行业里的生僻词语,不容易理解、更难记住。你的产品在普通消费者面前,ta需要动脑理解,也是很难理解和记住的“生僻词语”。如果这些生僻知识点还不止一个,那么用户的下意识里就会选择敷衍、逃跑。
如果是不是“生僻”知识,结果又怎么样呢?
第四个案例:5张扑克牌 vs 1张扑克牌
这一屏有5张扑克牌。同样,看2秒钟然后手指一划,进入下一屏。
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
手指停下来,先别回去看刚才屏幕上的内容。
现在回想一下,牌面上有几个黑桃、几个红桃?4是什么花色的?
大部分人都已经回答不出来了。
尽管扑克牌对每个人而言都不是“生僻的知识”,但是我们依旧不能回忆起2秒钟看过的5张牌。5张好无关联的扑克牌,错落有致地展示在一屏里,也形成了“生僻的知识”,超出了大脑2秒钟的阅读、理解和记忆的极限。
更何况是你的商品卖点呢?
大脑最喜欢、最舒服看到的是:一张牌。
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
哪怕只瞄0.1秒钟,我们也知道并记住了“这是一张红桃K”,并且在相对比较长的时间内,能保持清晰的印象。如果这张牌正是撬动销售转化的关键点,请把ta单列出来用一屏来表达,这样顾客就能愉快地、轻松地、舒服地把ta消化掉。
这就是“一屏一主题”对销售转化的威力。
现在,大概你一眼就可以看出来:
下面的手机详情图在表达上有什么问题?
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
举报 | 收藏 | 2楼 | 打赏 | 回复 | 评论 | 赞
楼主:13168777683 时间:2017-05-19 15:31:00
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
第四刀 左右分栏变上下分栏
为什么会左右分栏?
人类眼睛横着长视野是横的长方形,PC显示屏也是横的长方形。把横方形的长边切成左右两半,是一种自然平衡。
横方形屏幕天生适合左右分栏,把屏幕切成左右两个区域,更便于阅读。事实上,左右分栏是大多数设计师做图时的习惯性表达。
但是,手机用户面对的是竖屏。左右分栏还好使吗?
第一个案例 左图右文的习惯性表达
左边是产品,右边是文字介绍。这样的表达形式再普通不过了。相信每个人每天都会遇到类似表达的图片。
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
问题是,匆匆一瞥之后,你知道刚才图片上在表达什么吗?图片上的产品清楚吗?文字瞄准的关键词还有印象吗?
此时发现,原来刚才的图片我们并没有看清楚,而文字更是被我们直接忽略了。这就是每个用户每天都发生的事情。
看看变为上下分栏的效果。
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
原来是旅行收纳袋。
左右分栏时,产品图片小到看不见;调整为上下分栏后,图片上的logo都看得见。左右分栏时,文字总是位置不够、无法调更大;调整为上下分栏,文字就很容易排版了。
第二个案例 无线**,要逼格更要内容
一款有逼格的**。
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
当然,在没有事先提醒的情况下,很少人能从这个图上看到**。依稀只看见一个男人落寞的背影图,还有一堆密密麻麻的文字。
如果把排版改为上下分栏呢?
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
一个年轻人头戴**,站在窗台外;窗外更远处有楼宇;窗内有台灯灯罩、桌面上是叠起来的书。“给你无线自由”的文案够大够清晰。不假思索,我们都知道这是无线**的介绍。
左右分栏时,是对竖屏的短边(宽度边)进行切分。于是图片宽度只能占到屏幕宽度的1/2,面积更是只占到1/6,大大地浪费了摄影师的才情;同样文字区域也只有不到屏幕面积的1/6,却需要安置上百字的文案。表达空间捉襟见肘,就导致了图小、字小,手机用户阅读不舒服。只接收到逼格,看不见内容。
上下分栏则不同,对竖屏的长边(高度边)做切分。图片和文字区域都布满手机屏幕全宽度,最大化地应用了屏幕空间。很容易就实现了大图、大字,手机用户不需要定焦阅读,信息传递得舒服、顺畅。
第三个案例 神奇的美食
左右分栏时,晒美食也平淡无奇。因为锅里的鸡太小了,只占到屏幕的1/6,未能触动用户的下意识。文字则小得需要费劲去阅读,很多用户就直接跳过去不读了。
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
上下分栏就大不一样。用整个屏幕的二分之一来表达烧好的鸡煲,连锅里的辣椒都看得清清楚楚。图片够大、够清晰,视觉冲击能刺激到用户的味蕾,引发共鸣。文案够大够清晰,用户用余光瞄一下也能读懂其中的意思。
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
看到这里,请马上检查一下自家店铺的详情图,或者今天的微博微信配图。是否有习惯性的左右分栏表达?如果有的话,请马上调整为上下分栏对比一下效果。
这就是柱子十刀第四刀。是不是很简单?
举报 | 收藏 | 3楼 | 打赏 | 回复 | 评论 | 赞
楼主:13168777683 时间:2017-05-20 11:29:13
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
柱子十刀第五刀,砍向标题文字的大小。
经常有朋友问我:标题应该用几号字才够大?
竖屏思维不以字号为单位来衡量文字大小
一提到字号,我们脑子里浮现的都是这个字号在PC屏上的大小,但实际上这个印象和手机屏上的大小相去甚远,会误导到我们做正确的设计。
不以字号,那以什么为单位呢?
我引入“屏高”这个相对参照物,来做文字大小的衡量单位。建议大胆使用≥1/10屏高的大字来做手机端标题。
先看案例。
案例一 PC上觉得大小刚好的标题
在电脑上做设计时,有些设计师喜欢用优雅的小字做标题,也许看起来比较有设计感。但是这样的设计,进入手机之后太小了,无法一下子抓住用户的注意力。看清这样的标题,需要用户特别地集中注意力,聚焦再聚焦,才能看完。
很多做快速浏览的用户,甚至根本没读到标题里的文案内容,手机一划已进入了下一屏。标题的作用就完全没体现出来。
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
案例二 家纺标题
以十分之一屏高的大字做大标题。
即使在1秒钟之内的速读中,“今天,我才知道是如此的爱你”,不需要特别用心也能看清楚。
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
案例三 女装标题
当标题字体达到可以和屏高相提并论的时候,其实才可以统领整屏的内容。
“亲肤麻棉很舒服”的文字信息,用户是在看图片的同时,用余光就顺便阅读到的,根本不需要专门聚焦。
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
案例四 化妆品标题
标题文字,就是要做到用户漫不经心地瞄读、瞟读时,也可以轻易看到、看清、看懂“斜口设计贴合好”。
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
案例五 微博配图标题
微博配图。大标题“急速指纹”,让正在“极速划屏"的手机用户,也能轻易捕捉到配图的核心信息。
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
案例六 大至1/5屏高的标题
其实,手机上的标题文字还可以做得比1/10屏高更大。即使大至1/5屏高,在匆匆一瞥的手机用户眼里,也不会觉得有太大的突兀感。
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
看完这些案例,相信你对“1/10屏高”标题所能达到的信息畅通感有了直观认识。适合于手机屏的标题,和适合于PC屏的标题,未必是通用的。用这样的大字做标题,在PC屏上非常罕见,但是在手机屏上却恰如其时。
环境不同了,想当然的和谐和美,不一定是恰当的。
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。现在来深究一下用屏高作为文字大小的单位的逻辑。或者说,为什么不能以像素和字号作为手机端文字大小的衡量单位呢?
为什么:不能以像素、字号做为文字大小的衡量单位?
其一,手机屏的像素密度是PC屏的3-4倍。电脑屏上的正方块进入手机屏,边长会缩小3-4倍、面积更会缩小一个数量级。拿PC屏的像素印象,去衡量手机端像素的实际大小,会判断失误。(详见前文 柱子开讲竖屏思维【5】)
其二,图像进入手机屏,实际上做了以手机屏屏宽为基准的等比缩放。(详见前文 柱子开讲竖屏思维【10】)
这样,图宽1200像素中的100号字,和图宽600像素中的100号字,当他们进入手机屏时,文字显示的大小就会完全不一样!
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
看懂上面这张图,你就明白手机端上文字的大小,跟手机屏幕大小成正比,跟你预设的图片宽度成反比。
单纯用字号作为手机端图片文字大小,毫无意义。
所以请暂时忘记像素、忘记字号,以“屏高”为相对参照物,直接以手机屏实际场景为判断标准。把标题文字调整到用余光也能清晰看到、看清、看懂的大小为止。慢慢地,你会在手机屏上重新找到正确的拿捏字号和像素的感觉。
如果你一下子做不出决定,那么就先听我的:标题字高≥1/10屏高。这就是柱子十刀第五刀。
举报 | 收藏 | 5楼 | 打赏 | 回复 | 评论 | 赞
楼主:13168777683 时间:2017-05-22 10:26:47
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
柱子十刀第五刀 一屏文案字数<3行30字
手机详情图上,一屏之内文案用多少字为好?
我的建议是,文字阅读量(包括标题和正文)要控制在两三行、二三十个字以内,也就是普通用户者看两三眼就能看完的范围。
用户停留在每一屏的时间只有几秒钟。文字的阅读任务如果太繁重,就触碰到了at的耐心极限,心生厌烦,就直接跳过不读了。(详见前文 柱子开讲竖屏思维【16】:几秒钟的残酷战争)
案例一 牛皮癣式文案
电商早期,牛皮癣式文案曾立下汗马功劳。据说有数据证明“美国亚马逊用户喜欢清爽的页面、但中国淘宝用户就是喜欢杂乱页面”。那些年,信息还没那么泛滥,也许狂轰滥炸真能让用户招架不住,从而达成比较高的销售转化吧。
进入手机互联网时代,商品信息泛滥成灾,用户耐心锐减。试问现在还有几个人能把这些字从头到尾读完?相信99%的人看到这个画面的第一反应,就是赶紧划屏翻过去吧。
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
划进来的页面,只有两行字。世界清静多了。
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
需要阅读的文字量很少。扫一眼,就已读完画面上的文字,并马上明白文字的意思。
“少”,是不是比“多”更好?
案例二 培训教材文案
一个培训教材式页面。这样的页面,至少需要讲师在旁边讲解一两分钟,才比较好理解。让手机用户阅读这样的页面,就等于指望让ta自学成才了。
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
不会有几个人愿意把这些信息看完,且不说看懂了。五六个标题,上百个文字,晦涩的专业知识,甚至还有截面图,大大超出了普通人的心理耐烦极限。赶紧手指一划,逃之夭夭。
此时的页面上只有不到20个字的阅读量。
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
是不是在2秒钟内,就明白了画面想表达的含义?
案例三 不能轻松读完的文字
有些画面上有太多诠释性文字。设计师这样做,一方面可能是为了体现专业度,另一方面是“让画面内容更丰满”的思维惯性。生怕讲少了,用户不能理解到自己的深刻内涵。
但是除了同行和自己,还有多少普通用户会去阅读这些文字呢?
这些大篇幅的小文字,不仅没人阅读,而且这些文字对阅读和理解标题内容造成了干扰。实在是得不偿失。
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
不如把用户看不见的文字,全都砍掉。
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
无关紧要的配角太多,就会分掉主角的受关注度。冗余信息不仅对强化主题无益,反倒对主体信息造成干扰。
把用户所有的注意力都引向主角好了。这样就确保了必须表达的信息,在最短时间内畅通无阻地传递给用户。
案例四 两行字比三行字更好
我们来做一次极致优化的尝试。
这是一个相当清爽的画面。大标题下边是两行24字的注释小标题。看两秒钟,划屏进入下个画面。
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
砍掉一行文字。同样用两秒钟时间来阅读。
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
细细品味对比一下,2秒钟之内对两张图中文字信息的阅读和吸收的顺畅度。
你会惊奇地发现:快速读完两行24字,大脑明显有阅读压力;而面对一行12字时,大脑就更轻松、更舒服,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。
究其原因,是因为手机时代人类大脑对单一信息量的处理深度明显降低了,更浅、更短、更容易处理的信息,会更受大脑喜欢。(详见前文 柱子开讲竖屏思维【18】:人脑配置之演化 )
让手机用户看两行字,不如只让ta看一行字时更轻松,能传递到更多、更明确、更清晰的信息。
这就是柱子十刀第六刀:一屏的文字字数,最好控制在两三行、二三十个字以内。
能用一行表达,就不用两行;如果用十个字就好,就绝不用二十个字。
少就是多。多就成了干扰。
举报 | 收藏 | 7楼 | 打赏 | 回复 | 评论 | 赞
楼主:13168777683 时间:2017-05-22 10:32:30
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
柱子十刀第七刀 长文案整版只用文字
第六刀讲一屏文字要控制在3行30字以内。
马上有同学疑问,我家的产品特别高科技,30个字根本说不清楚,需要用长文案来解说。怎么办?
的确会有许多知识性内容,不得不用长文案来介绍。如何才能让手机用户愿意阅读更多的文字呢?
柱子十刀第七刀就砍向长文案。
直接来看案例。
案例一 图文穿插式长文案
三个闪亮的大手表,穿插三大段文字。
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
在手表的耀眼光晕下,你能沉下耐心来去阅读大篇的文字吗?而且是三篇长文案。标题会被一扫而过,然后就被瞬间忘记;正文文字则会被直接跳过,连读的机会都没有。
人类都有一双**的眼睛。当页面里有图片又有文字是,我们90%的精力会被图片所吸引,只剩下零星耐心用余光去阅读文字。如果余光遭遇到的是大篇幅文字,阅读任务超过了用户耐烦极限,就会放弃阅读。
使用图文穿插式长文案时,图片干扰太大,文字本身受到的关注度太低了。用户根本就没读文字,即使文案写得惊天地泣鬼神也没用。
太浪费文采了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