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品想要起流量,前七天的补单应该如何安排单量呢?其中非搜与搜索的占比又要控制在多少才合适?用不用开直通车去配合?
今天就和大家来说一说这个问题,正常情况下,新品上架后的前三天,由于目前搜索机制的改版,很多情况下,半标题甚至全标题都很难搜索到我们的产品。 当然,哪怕你能找到,我也不建议全部用全标题或者半标题去成交,因为这种方式很容易被稽查降权。 所以,这个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非搜,通常是通过二维码,淘口令,手淘推荐微详情和猜你喜欢等渠道,结合商品全标题与半标题去做成交,这样渠道分散后就可以有效的规避稽查。 根据不同的商品,前三天可以做7-15单,转化率控制在30%以下。 这三天不用太在意是否递增,哪怕平均分配也可以,只要总单量完成就可以。 从第四天开始,就要安排部分确认收货了,这样是起权重的关键,因为只有确认收货后,你的销售额才计入30天有效坑产。 接着按我之前说的3+4玩法,第四天开始非搜单量逐渐减少,慢慢转移到搜索渠道,这样就可以保证在总单量不少,甚至微增的情况下,搜索单不需要突然介入太多。 这样风险也会大大降低,毕竟今年SD确实抓的比较严,轻则被清洗,重则被降权,甚至直接48分。 具体搜索单递增多少,要根据生意参谋里的进店关键词,结合目标竞品的引流词与30天销量,计算自己平均每日的单量,然后去做操作即可。
|